【同学少年“湘”创未来】古法新用,攻坚现代人的“头顶大事”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9日文: 廖娟 彭莫凡 来源 : 宣传统战部

“中医不是古董,而是未来医学的‘源代码’,在新时代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湖南中医药大学“双创”团队从中医古籍中汲取灵感,将古老梅花针疗法与现代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自主创新研发了一款智能梅花针育发生发仪,以古法新用的智慧,尝试解决现代人的“头顶大事”。

“头顶危机”下的创新契机

“当看到身边的人因脱发引发容貌焦虑,产生自卑,甚至出现社交回避时,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这场因脱发产生的困扰,是“双创”团队负责人韩沫的初衷。

而传统的梅花针疗法,虽能通过叩刺头皮改善毛囊供血,却存在效率低、依赖医师经验、交叉感染风险高等局限。同时,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患者一个治疗周期至少一周,而医师熟练掌握叩刺手法也需要时间成本,治疗时医师需要不间断叩刺15分钟,一天只能治疗20—30位病人。

能不能发明一个产品“平替”医师,轻松解决现代人的脱发问题?

带着这样的疑问,指导老师许明副教授与团队成员们反复琢磨。在一次研究和讨论中,韩沫萌生了用智能科技革新传统梅花针疗法治疗脱发的想法,由此,他们以解决2.5亿中国脱发人群的困扰为使命,开启了“双创”之路。

让千年智慧焕发新生——是团队的初心,也是他们坚持的动力。

创新赋能千年古法

《灵枢·官针》记载:“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与梅花针浅刺法相通,梅花针叩刺脱发区至微微渗血,可激发精气、改善毛囊血供,促进生发。

“传统的梅花针疗法,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叩刺力度和频率难以把握,操作过程十分耗时耗力。”在学校针灸课上,团队成员吴佩了解到传统梅花针促进毛囊生发的原理,也发现了传统治疗手段的弊端。

“怎样把产品做出来,我们讨论了很多版的样图”,韩沫颇有感慨,团队在历经第一代、二代产品的研发后,不断完善样机的内部机构。

“创新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有很多‘奇思妙想’,为避免项目设计沦为‘电子玩具’,一定要护好‘守正创新’边界,确保技术升级不背离中医核心治疗逻辑。”许明在指导项目时多次强调。

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始终恪守着“守正”这一金律。

如何让梅花针实现“针药并施”?团队从中医“针药协同”理念中汲取灵感,在针头设计出药孔与滚珠装置。治疗时,药液随叩刺渗入毛囊,直击病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脱发问题,长期使用可延缓脱发进程,促进头发生长。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古法的致敬。”技术负责人吴佩自豪地说道。

在守正的同时,创新成为项目“圈”的关键。

“智能梅花针育发生发仪,把传统的梅花针智慧与电刺激、药物导入相结合,通过电压陶瓷脉冲技术和30—150次/分钟的可调频率,实现了扣刺力度和频率的精准调控,彻底告别‘划破皮肤’的初代尴尬。”许明对项目“微米级精准叩刺”这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颇为欣慰。

从梅花针疗法的临床原理验证,到智能参数设计的跨学科融合,他始终带领团队突破传统与科技的边界,让这项创新真正具备医学严谨性与工程可行性。

同时,团队对用户体验有着极致追求。“我们想让它像刷牙一样融入日常。”软件开发者张浚淇说。

智能梅花针育发生发仪外形如普通梳子,在家里就可以操作治疗,单次使用成本低,大幅降低了医疗开支及时间交通成本。而小程序的设计,则实现了治疗可追溯、结果可视化。

目前,该项目已获国家专利3项,在审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完成工程学验证,并不断迭代优化样机。

让科技温暖每一个“秃头星人”

“如果再这样熬夜,我们真的要变成秃头了,产品一旦完成,我们必须成为第一批使用者!”这是团队在研发期间的自嘲,其背后反映了一群年轻人的坚持——首先为自己,然后为所有饱受脱发困扰的人们,打造一款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我们希望这款产品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解决脱发问题,重拾自信。”团队成员刘巧满怀期待地说。

他们的愿景既朴素又宏大:让智能梅花针惠及千家万户,帮助脱发人群重获健康秀发,推动产教融合,带动就业,以“梅花新韵”为起点,唤醒更多传统疗法的科技新生,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

这款智能梅花针育发生发仪,以科技赋能中医,无创治疗、无药物依赖性、无副作用,不仅是对传统梅花针疗法的一次革新,更是对现代人脱发问题的一次有力回应。

许明说:“这是中医守正创新的典范——用现代科技守住疗效的‘正’,用智能设计开创新的‘局’。”

它以科技为翼,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健康效益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月19日,经过激烈的路演和专家的严格评审,该项目成功进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的尽职调查环节。

如今,这支团队正带着他们的“育发先锋”,走向生产线与临床试验。未来,他们将继续致力于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关闭

相关新闻

学校微博

最新图文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