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校园留守学生的冷暖故事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24日文: 陈洪  来源 : 宣传部

当我们雀跃着收拾行李,一路欢歌踏上归途,他们———正安静地坐在宿舍的传达室里,仔细地招呼大家做好离校登记。他们用微笑送走了每一位回家的同学,却将深深的羡慕和淡淡的失落潜藏在自己的心底。

当我们围坐在温暖的房间,享受家人团聚的喜悦,他们———正待在校园某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或在阴阳两隔的残缺中想象着一家人有说有笑的样子,或抱着小小的电话,强忍着啜泣,一再地说“我很好,什么都不用担心。”

当城市亮起万家灯火,缤纷的礼花点亮夜空,人们在杯盏摇曳间谈情叙旧,他们———正拉上三、五个同伴,在清寂的校园里安慰着孤单的彼此,抑或一起彷徨着未来:哪一天,这个城市将有一盏明灯为我而亮?

他们———就是寒假留守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一个平凡、朴素而坚强的群体。2010年寒假期间,我校共有110多名学生留守校园,其中由学校安排勤工俭学岗位的贫困学生有64人。他们当中有54人安排在学校各楼栋值班守栋,剩下的10位男生则加入校卫队参加值班巡逻。这个寒假他们会有怎样的生活?在外过年都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体会呢?在这个特殊群体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通过与校资助中心老师以及年级辅导员联系,找到了令他们印象非常深刻的四位留守学生,聊起了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

他们的人生过早地失去完整

人生就像一场筵席,有人落座,有人离开。漫步在岁月的河畔,直到人生的中游抑或下游,那些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残缺开始不可避免地爬上我们的心头。可是,有这么一群人,还在岁月之河的源头,还在需要呵护、扶持的年纪,就经历着人生的生离死别和生活的瞬间骤变,他们的人生过早地失去完整。

李红梅,2009级护理专业一班的班长。采访那天,她是第一个到达约定地点的。开门进来我有些惊讶———轻快的步伐,明媚的笑容,清脆的声音,清澈的眼神,整个办公室里顿时增添一抹暖暖的春意。想起她的辅导员马改红老师当时介绍说,“她从小父母双亡,是一个非常优秀坚强的女孩子。现在担任班长,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我有些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就在她5岁的时候经历了丧母之痛,而后父亲过世,10多年来一直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

成尘,来自2008级应用心理学班,一个双腿负有残疾,脸上却总是挂满笑容的男孩。采访前,热爱文学创作的他给我发了一些自己关于亲情的原创作品,包括一篇长达6000多字的自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成尘的自传:

“在我未满周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异。随后母亲远嫁他乡异地,十几年音讯全无。我与父亲相依为命,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辗转劳顿将父亲摧垮,卧病就医无效,仅36岁的年轻生命走到了尽头。此后,我无奈只得与年迈体衰的祖父母过着窘困的生活。祖父因中风至今仍自理困难,祖母常年忍受病痛的折磨,在邻乡的鞭炮厂做小工,供养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我的腿部骨骼先天发育不健全,后两度遭受严重创伤,瘫痪在床数月之后,逐渐恢复行走活动的功能。西方哲言说,上帝关上拒绝之门的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扇窗,让人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我一直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抱怨现实状况上,要想改变前途命运,必须要自己吃苦努力。……”

周丽娜,2007级药学一班学生。采访中她那种明亮、温和、淡定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问道“过年没回家,家人担心吗?会不会很盼望你能回去?”几秒钟的沉默,我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我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唯一的姐姐也远嫁广东。我从小由阿姨照顾,上大学后我就很少回家了。”她平静的语气和善解人意的表情令我暗自震撼: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这样毫不勉强的从容,写在了一个从小缺乏母爱的呵护,又没有得到父爱的扶持的女孩子的脸上?

张瑶,2007级药学一班学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寒假宿舍管理员申请书》:

“父亲于我6岁时病逝,母亲缩衣节食把我和哥哥带大,一直以来的经济压力让整个家透不过气来。在大学,每年拿国家贫困助学金来补贴生活的开支,大学两年的学费也靠国家助学贷款来缴纳。我想在寒假找一份工作获得些许报酬来为家减负。”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心声,这种懂事和担当令人有些心疼,当然更多的是欣慰。

为了生活 他们选择留

守贫困———我们要扛起自己的天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留在学校过寒假呢?

成尘:我觉得承担图书馆值班守栋工作,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来源,自己还做了两份家教,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学校氛围很好,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看看书,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李红梅:我十四岁就来到长沙这边读书生活,并且一直由亲戚、朋友介绍,做了好些年的兼职了。作为新生,这次寒假兼职是我大学里第一次打工挣取生活费用。

亲情———我们不能言说的痛

记者:过年时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会不会有些难过?

张瑶:大年三十、初一那些天,城里城外到处放礼花、鞭炮,大街小巷都很热闹,就觉得学校有些冷清。心里难免感到委屈,有点难受。

周丽娜:我很小爸爸就过世了,高一那年妈妈也离世了。这么多年来,回家过年总是在亲戚家团圆。虽然他们对我很好,但总觉得自己像个外人。而在学校过年,能和同学们一起,很有团圆的气氛。留在这里的同学,大家经济都比较困难,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生活背景,能够找到归属感。

成尘:我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现在二老都70多了,大小疾病缠身。有时候晚上睡觉被电话惊醒,我就特别害怕传来他们突然离世的噩耗。让我心酸的是,爷爷奶奶每次跑大老远借着别人的手机给我打电话,一开口总是说“现在没打扰你吧?也没什么事要找你,就是很久没有听到你的声音了。”我在外面读书,总是让他们非常惦念。不能陪二老过年,其实是我最放心不下的。

工作———付出才有回报

记者:寒假生活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令你感受深刻吗?

李红梅:从高中起,我就一直在饭店、小超市等做过多份兼职工作,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挣钱真的很不容易。这次我是在天心区一个干果大商场做销售,虽然自己性格开朗,但是有时候遇到比较刁蛮的顾客,会故意为难我,就难免受些委屈。

张瑶:我最大的感触是学会独立。这是我第一次在外过年,妈妈特别担心我在外过年的感受,她说“到时候你会哭都哭不过来”。可是,我想以后工作了可能很多时候都要一个人在外过年,所以应该多给自己一些锻炼的机会。

成尘:我除了守栋,还做了两份家教。辅导的学生住在离学校20多里的乡下,没有公交车,还有一段泥巴路。我每天只能6点多起床,不论下雨、下雪,都要骑50多分钟的自行车赶到那里给孩子上课。每次上课就是一整天,回来时天色已经入黑了。因为我的脚走路很不方便,有时候孩子的父母会比较理解我,主动把他们送到学校来,这是我很感激的。

生活———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记者:和许多同龄的孩子相比,你们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但却非常阳光、乐观。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感悟吗?

周丽娜:一旦事情发生了,悲观面对也好,乐观对待也好,事情本身是不可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我选择了乐观,所以有了今天的自己。

李红梅:其实,对于爸妈的过世,我到现在还是不相信、不接受,还充满着幻想和期待。小时候自己会很介意,但长大后也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哭)其实我一直是很坚强、乐观的,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停下来,给了红梅一个鼓励的拥抱)我生命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外婆,打我5岁那年妈妈过世后,一直是外婆把我拉扯大的。外婆是我唯一牵挂的人,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要懂得感恩。

成尘:我一直在努力用另一种形式过自己的生活。1岁时母亲改嫁令我缺失了母爱,爸爸过世时自己一直没哭,就是怕爷爷奶奶看到我难过的样子会更揪心。我打生下来就骨盆先天性发育不健全,后来受过两次重伤,令我一度瘫痪数月。辗转各地到处求医,直到一位广东老中医让我恢复了走路的功能,从此我与中医结下了缘份。我一直有一种信念———既然从轮椅上挣脱还能站起来,就要站立得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如果能够迈出第一步,就要走得坦坦荡荡,比别人走得更远!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得与失本来就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这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是他们坚定了我的信念,给了我信心。我想,过往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财富,可以让自己慢慢成长。流泪也好,感伤也好,至少自己会比别人拥有更好的耐受力。不管怎样,一起都慢慢好起来了!

这个寒假留守的我们不寒冷

当问起学校对于留守学生的管理,大家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张瑶告诉记者,学校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每个守栋的地方都统一发放了电烤炉,安装了饮水机,还专门提供热水洗澡。校资助中心会发给他们适额的工资,大年三十还发了200元的慰问红包。而其他没有由学校统一安排勤工俭学岗位的留校生则通过小范围的搬迁,集中到第18栋宿舍统一管理。“那平时大家都在哪里吃饭呢?”周丽娜告诉记者,“学校每天给我们提供的伙食标准是12元,大家可以凭餐票定时去食堂打饭。饭菜都热腾腾的,很丰盛!大年三十那天,学校给我们准备了热闹的年夜饭,第一次这么多人一起过年很开心!饭后还贴心地摆上了各式各样的零食,任我们自由挑选。”成尘说道:“学校领导、老师也很关心我们,辅导员会经常通过QQ、电话问问我的情况。大年三十晚上,校办、保卫处的领导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陪我们一起吃年夜饭,并安慰我们,虽然出门在外,但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还是大年初二上午,天气特别冷,陈弘副书记早早地来到每栋楼的值班室看望守栋的学生,问起了我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张瑶对记者说道:“看到校领导在亲朋团聚的时候,还特意来看望我们,当时我特别感动。”在这个寒冷的假期,因为有了学校周全细致的管理以及领导、老师热情周到的关怀,留守学生的心中并不寒冷。正是这种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留守学生安置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大学美好的人文情怀。记者手记

采访中的四位同学只是110多名校园留守学生中的代表,他们自立自强的故事在带给我们感动和震撼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对于“假期留校学生”这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该做些什么?随着一则关于“清华大学今年寒假不再安排本科留校生集中住宿,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假期住宿问题”的媒体报道,某些断章取义的说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报》上出现了一篇标题醒目的报道———【热点透视】寒假留校学生,学校该如何对你?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留守学生的一个共同愿望———“大学学习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动手能力,积累社会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假期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希望学校能够在假期住宿方面适当放宽,有了这样一个既安全又具有良好氛围的环境,就能帮助许多像我们一样经济比较困难,顶着很大就业压力的同学,解除假期兼职的后顾之忧。”记者多方了解到学校为寒假留校学生所做的安全管理和细心服务,尤其设立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确实帮助许多留守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但我们看到:仍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学生需要在不知深浅的市场上茫然地寻找假期兼职;那些幸运地找到工作的同学也可能因为没有很好的信息渠道而走尽弯路,或者没有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自身有所提高的工作机会;更有不少同学因为难以解决住宿问题而放弃了假期实践。对于这些,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留校生管理模式,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发动广大教师职工的力量,切实地为校园留守学生做点什么呢?

关闭

相关新闻

学校微博

最新图文

近期热点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