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陈双 胡翠娥
让心脏停搏,大脑缺血、缺氧1小时,体温降到18摄氏度,更换主动脉并植入人工血管。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手术,让58岁的小学语文教师聂先生成功闯过“鬼门关”。
“感谢尹教授帮我捡回一条命。”5月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病房,即将出院的聂先生握着心胸外科主任尹晓清教授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感激不尽。
聂先生来自湖南绥宁县。32岁开始患有高血压,有时候血压高达180-230/110mmHg。今年4月7日,上完课之后,聂先生突然感觉胸口疼痛,面色乌紫,嘴唇发白,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抢救。医生检查后发现,因为严重的高血压,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将聂先生主动脉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形成真、假两腔,导致主动脉夹层。病情危急。4月8日凌晨,聂先生被送往湖南中医附一急诊科。
“当时,患者的主动脉内膜和中膜已经破裂,只剩下薄如蛋壳的外膜,随时有完全破裂的危险。”尹晓清说,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如若破裂,患者在半分钟内就会死亡。这种疾病死亡率达到90%。 但聂先生血压太高,不适宜马上手术。尹晓清牵头的专家团队决定对其进行紧急救治和24小时监护。通过5种降压药的联合控制,聂先生的血压终于降了下来,身体各项指标达到手术适宜状态。
4月18日,经过充分的准备,聂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整台手术要完成主动脉窦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全弓人工血管置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每一道关口都有巨大的风险。
手术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主动脉进行更换,植入人工血管。这是一条人体血管的“主干道”,更换过程需要停止大脑和心脏等脏器的供血。一般来说,缺血时间越长,患者多脏器衰竭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体大脑停止供血4分钟,就可能脑死亡,成为植物人。
4分钟的时间远远不够。为此,手术团队选择通过深低温停循环技术,通过体外循环机,将患者血液引出来降温,再输入身体,从而将聂先生全身体温调整到18摄氏度。这样,大脑缺血缺氧极限可达1个半小时左右。“相对于人体正常体温37摄氏度,这算得上‘冷冻’了。”尹晓清打了一个蛇冬眠的比方,解释这种通过低温降低人体代谢的技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患者体温从37摄氏度下降到18摄氏度,又从18摄氏度升高到37摄氏度。低温“冷冻”的1个小时里,尹晓清通过放大镜操作,快速完成了破裂部分主动脉的人工血管置换。同时,破裂两端的主动脉窦部和降主动脉也通过修补和支架置入的方式,得到了完整修复。
伴随着聂先生心脏恢复跳动,这台从上午8时一直持续到晚上11时的手术,终于取得圆满成功。尹晓清说,这样复杂的手术,在全国可以开展的医院也不多。这是该院心胸外科手术史上最大的手术,是13名医护人员协同作战的成果。
媒体链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05/07/content_96889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