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留学生庄贞毅漂洋过海学中医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04日文: 余娅 张觅  来源 : 科教新报

本报记者 余娅 通讯员  张觅       

 毕业前夕,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准毕业生们,已经走上了各大医院的见习岗位,在和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中,验收自己5年的学习成果。

 如果你这几天去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理疗科,也许会遇到年轻的见习医生庄贞毅,他高高帅帅的,白大褂掩不住脸上的青涩,但做起事来是沉着冷静的模样。这份自信源于真“功夫”:前不久,他拿回了“皇甫谧”杯全国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的2个一等奖。

 患者们常常好奇:“听你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庄贞毅总会笑着说,我来自马来西亚,是一名学中医的留学生。

抵押房产,漂洋过海学中医

 在故乡马来西亚,庄贞毅的姑姑经营着一家中药铺,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古老神秘的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学时便选择了中医专业。

 2013年,读大学的庄贞毅经老师推荐,获得了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中医的机会,老师告诉他,想要成为优秀的中医,必须来中国,才能学到最纯粹的中医。其实,他来中国还有另外一个藏在心里的秘密,父亲临终时,曾拉着他的手嘱咐:“我希望你能去中国学中医。”

 庄贞毅家境并不优渥,留学费用不菲,母亲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房子抵押,换来8万元钱,用作他求学的开销。带着梦想和责任,从未出过远门的庄贞毅踏上了千里求学之路。

 从马来西亚到湖南,10多个小时的迢迢山水,庄贞毅需要坐汽车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坐上广州的飞机,再转高铁抵达长沙。

 庄贞毅说他适应能力强,很快就习惯了长沙的生活,可学习,特别是医古文的学习,让他为了难。医古文是用繁体字写成的古代医学经典,譬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虽然他在马来西亚学过中文,但学起古文并不轻松。

 “问”和“背”是他想到的笨办法,遇到不懂的,他问老师、问同学,再记下来,3年下来,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心里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魔鬼训练”,才换来一手绝活

 留学2年多,只去过一次长沙步行街,看过几场电影,过年回家一定在母亲打工的餐馆帮忙,庄贞毅是长辈们口中的“乖小孩”。他不玩电脑游戏,读书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篮球,他是同学们眼里的“学霸”。

 2014年参加全国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之前,庄贞毅和同学们一起,经历了2个月的“魔鬼训练”,为了练好针灸刺法、推拿手法、点穴等技能,吃了不少苦头。

 “练习针灸时大家最喜欢拿我下手”,庄贞毅笑道,他平时坚持打球,练出了结实的腹肌,因为肌肉比脂肪硬,特别考验扎针人的技术,手法稍有不妥就会很痛。一开始,练习室里常常是一片“鬼哭狼嚎”,特别是庄贞毅,痛得泪花闪闪还得琢磨哪里没有做到位,怎么来改进。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习推拿手法就是“米袋不能离手”,庄贞毅告诉记者,学校给他们发了一个装满米的袋子用来练习,不同的技法和力度,米袋将形成不同的形状。一遍一遍,有时他练着练着就累得抱着米袋睡去,他渐渐成了高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庄贞毅从大赛上捧回了留学生组的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个人全能奖,“师父”袁宜勤教授对这位洋弟子赞赏有佳:“他的本事不逊于本地优秀学生”。

回到马来西亚,要开一家大诊所

 学医的好处,就是能帮到身边的人。

 庄贞毅每天和母亲微信聊天,总得问问她的身体状况,给一点调理的意见。而每次回家,亲戚朋友都喜欢找到庄贞毅,请他把脉问诊。马来西亚中医水平落后,全国只有一家中医院,其余都是小诊所。他期待着学成回国,在马来西亚开一家大的中医诊所。

 因为父亲早逝,庄贞毅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妈妈特别担心他留在中国。平时聊天常常“警告”他不许谈恋爱。可阳光帅气的庄贞毅还是收获了不少女生的爱慕,她们写信向他表白,庄贞毅也都委婉地拒绝了,因为“家里人都盼着我回去,我对他们有责任”。

 庄贞毅很懂事,明白母亲养家的不易,他知道,肩上的责任不止是挣钱养家,还要让“纯粹”的中医扎根于马来西亚。

 新闻链接:http://epaper.voc.com.cn/kjxb/html/2015-04/30/content_967260.htm?div=-1

关闭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