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九十载杏林报国 新时代逐梦一流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31日文: 万颖 廖娟 闫丽颖 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九十载血脉赓续,湘江畔杏林弦歌。

1934年,山河破碎的战火中,中医废止的争论中,湖湘中医药逆势而为以蹈厉之志、血肉之躯、渊博之学,誓要护中华民族瑰宝周全,创建学校前身——湖南国医专科学校。

九秩春秋,风栉雨沐。湖南中医药大学以“文明、求实、继承、创新”为校训,步伐坚定、步履不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步步生风、稳步上升,每个脚步都伴随着中华大地的发展、湖湘热土的需要。

2024年11月1日,湖南中医药大学将迎来建校90周年。群贤毕至,共襄盛会。

九十载岁月如梭,新时代杏林芬芳,走过干山万水的湖南中医药大学,仍矢志不渝、跋山涉水,正阔步行走在“行业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上。

立时代潮头建设名校

湘楚之域,医史隽永。

上古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西汉苏耽”橘井泉香”;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填补我国古代医学史诸多空白;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每月初一、十五,坐堂行医、济世惠民;唐代"药王“孙思邈于连源龙山采药、治病.....

湖湘中医,“医“脉相传。

国医大师孙光荣首倡”中和思想·中和组方·中和用药",首次提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基本思路——中医医德、中医药经典、中医临床思维与方术全方位育人,助力学校开办中医养生学,赋能”健康中国"建设;国医大师熊继柏结合当下病患治疗和医生看诊的难点、痛点、盲点、堵点,精选从医60余年的医案,撰写《国医大师熊继柏临床现场教学续录》,并开创"中医临床现场教学"范式,自2014年至今,已面向学校师生及社会一线临床医生开展近百场教学培训.....

“一代代湖中大人接力而为,让学校为国而生、应需而兴、因时而进。"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戴爱国闻释着学校代代赓续的血脉基因。

时局动荡,学校诞生于医脉传承危及之际。1934年,在中医存废的紧要关头,张牧庵、吴汉仙、黄菊翘、郭厚坤等一批湖湘中医药先贤,于战火纷飞,创办湖南国医专科学校。

新中国沧桑巨变,学校开启现代中医教育新征程。1953年,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成立。6年后,湖南省中医专科学校成立,被誉为”湖湘中医药人才摇篮”。1960年,学校扩建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中医学院。2006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

立时代潮头,应发展大势,建一流名校。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新征程。先后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多个学科分别入选“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国内一流培育学科 ".....

2023年,学校高质量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现由应用型向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型。

2024年,学校接连实现了与湖南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及试点县(市)合作“全覆盖”、与湖南所有市州合作“全覆盖”、校友组织国内“全覆盖”,成为全国第一批贯通中西医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5+3”本硕一体化和“5+4”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院校。

“迈向新征程,学校进入了全面争创一流、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上升冲刺期,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为人民培养良医,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良方。”戴爱国指出。

应人民所需培养良医

9月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粉黛子草摇曳生姿,丹桂迎风蓓蕾开,迎接新生们的到来。

展颜迎新生的杏林,“新”(心)意远不止于此:首次开办九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校期待,这种集中西医之大成的培养模式,能培育出“学贯中西”的未来医学大科学家。

九秩之年的杏林学府,由此成为湖南唯一一所开办九年制专业的高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医者,以仁心行仁术也。自90年前起,学校初创者们就身兼师者、医者“双重身份”,传授医学,悬壶济世,弘扬国医。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方能叶茂。“中医泰斗”任应秋,声名远播的“湖南中医五老”李聪甫、谭日强、刘炳凡、欧阳锜、夏度衡,国医大师刘祖贻、孙光荣、熊继柏、潘敏求,全国名中医王行宽、尤昭玲、袁长津……大师辈出,灿若星辰。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才兼备、知行结合、一专多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立足转型发展办学实际,我们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培养’改革实践,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引领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卓越拔尖人才和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型、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历史行至当下,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易刚强一语道出了学校办学育才之精髓。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推进“四个回归”,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面修订31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院一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心筑五室”“开学第一课”等“大思政课”深入人心,成为筑牢“三全育人”体系的特色品牌和生动实践。学校入选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本科毕业生到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就业人数占该年度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先后培养了数千名县级以上医院管理人才和湖南省85%以上的中医骨干医生,成为湖南地区乃至我国华中、华南片区中医医资的摇篮。

对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学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整合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全力打造中医药特色一流学科专业群。现有31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高质量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以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为抓手,学校不断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坚决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获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2门。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优秀的人培养下一代更优秀的人”,这是学校本科教育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是人才强校战略的落脚点。学校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健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教师荣誉制度,完善教师分类评价、职称评聘与绩效分配制度等,荣教、爱教、乐教、善教在这里成为风尚。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2022年7月,学校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斩获一等奖,实现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历史性突破;2023年7月,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是时隔30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又一次突破;2023年8月,彭清华教授领衔的“中医病证诊断创新与应用教师团队”成功上榜教育部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一个个从“0”到“1”,从“1”到“N”的刷新,是湖中大高素质师资队伍活力迸发的缩影,也是立德树人的底气。

九十风华,桃李盈门,20余万名学子先后从湖南中医药大学奔赴祖国的五湖四海,以医术为民,传大医精诚。

为地方发展贡献良方

海拔千米左右的云雾之间,是素有“湘黔通衢”之称的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气候常年温润,有着药食两用的草本中药材——黄精最喜爱的生长环境。

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新晃就是国内黄精主要交易市场。可是,黄精往往是以初加工的方式交易,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毫无优势,是让当地一代代黄精种植户们都尴尬的“生意经”。

2021年开始,随着湖南中医药大学与新晃开展深度校地合作,黄精这味道地药材逐渐成为当地的致富“黄金”。

校领导多次带队调研、整合资源,促成新晃县中药材产业开发服务中心落地,选派专家挂职科技副县长等职务,组织开展新晃黄精基源鉴定、黄精种子太空育苗等实验,制订发布了新晃黄精产业发展白皮书、黄精种苗快速繁育技术、黄精标准化种植技术等地方标准,还改良了“九蒸九晒”等黄精传统加工工艺。如今,新晃黄精浸出物和多糖占比分别超出国家药典规定标准近1.6倍和4倍,被誉为黄精中的“贵族”,产品附加值提高了2.5倍左右。

2024年盛夏,学校和当地共同打造的新晃黄精GAP示范基地、新晃龙脑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助力新晃黄精产业的未来有标准园区、有市场基础、有种苗保障、有种植示范、有科技支撑、有品牌效应、有融合发展。

“学校通过校地合作,扎根当地全局考量,到村镇一级,走进医院、农田去倾听、去观察、去思考,让创新落到实处,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赋能新质生产力诞生的第一线,打造‘一县一策’‘一县一特’‘一县一品’,挺膺担当起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时代使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湖中大方案’。”戴爱国表示。

在关键处落子,在全局上谋势。学校与湖南30个地市州、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建立了国际杜仲研究中心、国际瑶医研究院、国际瑶药研究院、安仁枳壳研究院等,助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谱写“健康中国”新篇。

学校把建设中医药科研创新示范高地,作为守正创新的“目的地”。“守”人才之底气,“正”项目之锐气,“创”平台之硬气,“新”征程之朝气。

“守”人才之底气,夯实科研基础,人才强校势如破竹。国医大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岐黄学者、芙蓉学者等一大批名医名师和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全力推进“院士培育计划、拔尖人才引培计划、临床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以3亿元专项资金,高规格引培高层次学科人才,撑起学校问鼎科研前沿的脊梁。

“正”项目之锐气,学校科研工作者们把中医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作为项目创新的起点。“十三五”以来,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00余项,新增纵向科研经费约2.9亿元,实现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的突破。学校现有专利613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67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国家一级学会奖励97项。学校荣获2022~202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21项,获奖数量为全省高校第二,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全覆盖”,刷新历史。

“创”平台之硬气,搭建大协同、大联合的舞台,唱响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脉动。202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在湘江新区拔地而起,以“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之姿,传承创新湖湘医脉;直属附属医院深耕治病救人主责主业,创制院内制剂157个;学校牵头研制或参与研发的古汉养生精、汉森四磨汤、妇科千金片、驴胶补血冲剂等中医药产品,赋能湖南省7家医药上市公司,推动打造湖南千亿级中医药产业链……一个个教、产、学、研平台,宛若颗颗明珠,串起中医药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创新高地。

“新”征程之朝气,学校守中医药之正,创现代科技之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彰显湖南中医药大学力量。求新求实,助推科研成果实现从“愿转”到“能转”、从“能转”到“敢转”、从“敢转”到“会转”的跨越,以科技创新铸就“健康坚盾”,以科技供给“成色”擦亮健康中国“底色”。

以中医助力文化出海

孕育于中华大地,中医药新风尚,正向海上吹去。

2024年9月24日,韩国圆光大学孔子学院迎来十周年庆典,戴爱国一行应邀出席,展望全新合作蓝图。

十年新起点,十年新征程。

2014年9月24日,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韩国圆光大学合作开办的全球首家研究型孔子学院在圆光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开启崭新合作时代。

10年间,湖南中医药大学以高标准建设圆光大学孔子学院之名,踔厉奋发,以一个个重量级签约、一项项科研成果、一次次学术访问,为架好中韩人民的健康之桥、文化之桥、友谊之桥添砖加瓦。

作为全国最早招收海外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湖南中医药大学现已面向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招收留学生,培育学贯中西的全球化人才。

2023年孟夏时节,学校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共建“湖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此后,银黄清肺胶囊、猴头健胃灵消食片、妇科千金片等3种中成药相继在巴基斯坦完成临床试验;学校与由57个成员国组成的伊斯兰合作组织科学和技术合作部长级常设委员会(COMSTECH)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与金砖国家健康医疗国际合作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缕缕中药香,沿着“一带一路”,“湘”飘四海。

作为湖南省唯一一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在迪拜成立迪拜分院,在巴基斯坦、柬埔寨、迪拜、津巴布韦建立中医药中心。

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该院和泰国杰特宁医院联合发布“中-泰中西医结合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最新成果。“尤爱花园女性保健”系列产品、“鼻炎通窍保健粉”口罩以及湖南道地药材黄精、慈利杜仲、洪江天麻等药食同源养生保健产品也惊艳亮相,广受赞誉。

湖南是中医药大省,是对非洲医疗援助的重要派出省份之一。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1973年以来,选派数批优秀医师用医术治病救人、以仁心讲好中国故事。龙铁牛便是其中一位,9年光阴,他以针推之术、仁医之德,在当地掀起了“非”同凡响的“中医热”。2023年隆冬时节,他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捧回“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荣誉。

2024年5月18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马达加斯加中医中心试营业,将成为中医药走进非洲、守护健康的重要“桥头堡”。

九十载中医办学,九十载荣光熠熠。这所傲然屹立于长沙的高等学府,于传承中医药文脉中赓续,于培育大国良医中奋楫,于贡献社会发展良方中笃行,阔步书写了一幅幅薪火相传的奋进画卷。

勇立潮头,乘风而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湖南中医药大学锚定目标,正以守正创新的时代之姿、开放包容的强劲之势,承湖湘精神,正大国医脉,向着本世纪中叶高质量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双一流”高校砥砺前行。

关闭

相关新闻

学校微博

最新图文

近期热点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