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推动传统中医馆在新时代走出新路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打造“治未病”核心优势,突破同质化困局。首先,应精准定位人群,针对职场人群,开发“AI体质辨识+个性化调理方案”,比如推出颈椎康复推拿套餐、抗疲劳药茶订阅服务、减肥套餐等;针对中老年群体,可推出“三高中医管理包”,含代煎配送、定期随访、节气穴位贴敷等服务。其次,应建立疗效背书,可联合三甲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发布慢性疾病等专病中医干预方案共识,公开典型病例治疗数据(经患者授权),用可视化图表展示症状改善率。
构建“中医药+”场景生态,重塑消费体验。要注重空间场景打造,如建立前店后坊模式——设立透明煎药工坊,提供药材炮制观摩体验,比如进行古法手工泛丸演示;可打造跨界融合空间,如在馆内嵌入“药膳轻食区”“中医书房”,设计《黄帝内经》等文创解读书。要注重文化价值深挖,比如可以开发“二十四节气经络操”短视频课程,设计中药香囊DIY、艾条手作等付费体验项目,吸引亲子客群。
借力政策与科技,突破运营瓶颈。要及时捕捉政策红利,申请中医馆纳入门诊统筹定点机构,开通医保个账支付;承接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为市民提供上门艾灸、耳穴压豆等增值服务。要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可以部署“智慧药房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方/划价/调剂,缩短候药时间至15分钟;搭建会员管理平台,通过复诊提醒、健康档案更新等功能提升客户黏性。
推动制定《湖南省中医馆星级评定标准》,对开展治未病服务、文化传承的馆所给予评级补贴;开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接口,允许合规国医馆调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脱敏处理);推动“湖湘名医坐诊计划”实施,组织省级名中医每周下沉社区国医馆带教坐诊。
文字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