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湖南民族医药必须走出一条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
民族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健康理念与实践智慧,在基层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政策支持、文化保护与产业创新的推动下,其发展呈现多元融合态势,但仍面临人才短缺、传承断层、理论未系统化、执业资格受限等瓶颈。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立法保障、人才培养、资源保护、产业融合、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民族医药应与现代医学结合,一方面需尊重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另一方面需通过政策松绑(如灵活执业认证)、科研投入(如成分分析与临床试验)与市场拓展(如创新传播和品牌出海)实现现代化转型。未来,只有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机制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本期“议堂”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何清湖、王炜、张光慧、刘文霞、伍萍、王作平、肖尊雄、张曼、胡宗仁、曹亮、石维刚。
让民族医体面地“活下来”
目前,以土家族医药、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与中医药一起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湖湘医药文化,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其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认为,当前,以湖南省民族医学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诊疗规范及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独立的执业医师资格认证体系。
何清湖建议,构建标准化学科理论体系、诊疗标准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参照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体系,研究建立民族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明确从业资质标准,推动民族医药合法合规传承”,支持民族自治区、自治县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地方性法规,认可民族医师的执业资格,让民族医师合法行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王炜建议,通过法律明确湖南民族医药的合法地位、管理体制、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资质等,鼓励师承教育,培养民族医药传承人、提高民族医药传承人待遇,通过多途径引导、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湖南民族医药事业。
“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让民族医师能够体面地‘活下来’。”湖南省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光慧建议,突破制度束缚,对民族医师进行合理分级分类,授予合法行医资格。
调查显示,民族医师传承人中60岁以上占比超60%,且存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传统束缚。同时,目前全国仅有藏、蒙、维、傣等少数民族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体系,湖南省内的几个主要少数民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医师从业者未获得合法行医资格,导致大量民族医师处于“无证行医”灰色地带。
传承断层是民族医师存续的核心挑战。张光慧认为,民族医师的生存危机首先源于身份合法性缺失,建议推动《中医药法》与地方立法衔接,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权,学习借鉴贵州民族医师执业资格制度,扩大民族医执业资格覆盖范围。
目前,吉首大学开设了土家医课程;贵州中医药大学申报了苗医药本科专业,将口传心授的经验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云南西双版纳通过立法明确傣医人才招录制度,支持西医医师学习傣医技术,形成“老带新”的传承网络……张光慧建议,湖南加大苗、侗和土家族医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尽快建立健全民族医师人才培养体系。
“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土家医单独执业医师考试开考。”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副院长刘文霞建议,用足用活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湘西州民族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民族医药人员执业准入和职称评聘问题的研究,做好民族医药人才培训。
有着30余年瑶族医药临床实践经验,第五、第六届永州市政协委员,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刺络疗法传承人伍萍认为,可以依托医学院校开设瑶医等专业课程,推行“师带徒+学历教育”双轨培养模式,承认传承人的执业资格;设立瑶医传承人培训基地,邀请瑶医瑶药行业专家开展技能培训与经验分享;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才投身瑶医事业,建立多层次、梯队化的人才队伍。
第八届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协委员、张家界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王作平建议,积极开展名中医、名土家医、名苗医等评选活动,加大民族医药特色人才引育,支持民族医医疗机构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民族医药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传承人选拔和培养,鼓励知名的民族医药专家成立工作室带学徒,并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5期 《民族医药现代化突围之路》
抢救性挖掘整理民族医药文化
民族医药的活态传承,需要政府、高校和社区形成合力,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再生,推动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构建多元共生的健康服务格局。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微创外科民族医学分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部主任张曼认为,必须抢救式挖掘与整理民族医药文献与技法。
张曼建议,从国家层面成立国家民族医学文献典籍、特色技法保护小组,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收集一手资料,发掘民族医学文献典籍、技法档案,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翻译、编纂和出版;运用录音、录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原有口传心授的传承内容进行记录,将民族医学知识转变为文献资料汇集成册,鼓励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全国范围内对民族药用资源进行一次大规模普查,详细掌握当前药用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等,建立民族医药动态数据库,并对其实时监控。”张曼说。
湖南省苗学会顾问,原花垣蚩尤文化研究会·花垣县苗学学会会长石维刚认为,应尽可能保持民族医药的原创性,比如气功导引疗法以及能量平衡疗法;构建民族医人才及医术信息库,抢救性广泛收集民间土方、独方等偏方验方;打造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品牌,创建“少数民族医药博物馆”。
王作平建议,湖南省民族中医医院全面整合民族医药“产、学、研、用”资源,湘西、张家界、怀化等市州整合当地院校、医疗机构的民族医药科研资源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专门从事民族医药的挖掘和研究工作;民族地区利用民族中医院、中医院建设民族医药文化展览馆和体验馆。
土家医历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是口口相承,没有成体系的资料遗留下来,随着人员更迭,很多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失传。刘文霞建议,针对传统医技医法、民族医生、民族药材和偏方验方做好保护、发掘和整理,力争在10年内形成湘西州民族医药完整的理论体系。
伍萍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系统性收集整理瑶医古籍、民间诊疗技艺及特色方剂,建立文化资料库,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瑶乡,对濒临失传的诊疗技术进行影像记录与文字归档,建立数字化传承平台,实现瑶医文化资源的长效保存与开放共享。
科技赋能打造“民族医药”品牌
如何填补民族医药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阐释之间的鸿沟?湖南民族医药必须走出一条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
王炜认为,应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开展湖南民族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聚焦湖南特色民族医药理论,特色民族疗法,特色民族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标准、人工繁育、炮制加工等问题。同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湖南民族医药产品研发与创新,鼓励民族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新药、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湖南民族医药产业链。
侗医药传承人、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际中医治未病中心主任肖尊雄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理论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码民族医药作用机制;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速新药研发与成果转化进程。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民族医药相应地位,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并提高报销比例;加大对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入梳理民族医药文化内涵,借助新媒体传播矩阵、非遗申报、专长绝技挖掘保护、民族医药文化节等多元形式,提升社会认知度。
王作平建议,倾力打造“民族医药”品牌,建设省民族医药数据库,推动一批特色民族药进入《湖南省中药炮制规范》《湖南省中药材标准》等省标准,推动已有省标准的民族药进入《中国药典》,上升为国家标准;大力支持开展特色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民族药饮片质量控制研究,积极研发民族药制剂,推动民族药的临床应用及产业化。
少数民族医药中不乏充满特色又疗效较好的外治疗法,这些技术既重视天人一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特别重视人本身的体验感。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胡宗仁认为,要发扬好这些康复保健技术,传承其原汁原味的精华,需将口传心授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阐释的文化符号,建立“技术档案库”,避免其失真、失味、失效,注重少数民族医药技术场景存续,在发源地建设“非遗活态馆”,对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进行发掘、应用和展示。
“可以打造‘民族医药+文旅’新业态,”张曼说,比如在黔东南建立苗医药生态博物馆,开发瑶族药浴养生旅游线路;开发民族医药动漫、手游等文创产品,“用新媒体语言讲述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典籍故事”。
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侗药资源与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湖南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曹亮介绍,目前该实验室组建了19名专职科研人员的研究团队,成为全国侗医药科研工作者和侗医从业者的交流平台,通过湖南医药学院承建的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构建了侗民族医药与巴基斯坦传统尤那尼医学(Unani)的交流与互动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民族医药迎来了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王炜认为,应加强湖南民族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制定,举办国际民族医药学术会议、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湖南民族医药企业开展海外注册和市场拓展,将优质的湖南民族医药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推动湖南民族医药国际化发展。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吴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