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王勇: 中西结合 传承创新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9日文: 湖南政协新闻网 来源 : 湖南政协新闻网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湖南省名中医、“张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王勇教授已在这里深耕42年,经历了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跌宕起伏,从逐渐式微到重新焕发生机的转变过程,见证了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坚守与创新。

湖南政协新闻网

接棒“张氏正骨”

湖南骨伤科界素有“南詹北张”两大学术流派,其中“北张”指的是张光靖始创的“张氏正骨流派”,以“先识骨骼辨体形,察形摸骨认得清,临证整复施以法,手随心转接骨灵”为秘诀。

张光靖的后辈将张氏正骨代代相传,到玄孙张紫赓手中已传至第五代。1954年,张紫赓创办“湘一伤科联合诊所”(长沙市中医院前身)。1958年,张紫赓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到湖南省立中医院(即湖南省中医院)工作并创建了骨伤科,因此被业界誉为“湖南骨伤科泰斗”。

张氏骨伤流派人才辈出。其第六代传人中,尤其以在骨伤界有着“四大金刚”之称的孙达武、张禄初、张茂珍、詹经山4个弟子最为出名,他们4人师从张紫赓学习中医骨伤科,毕业后来到湖南省立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前身),发展壮大了张紫赓开创的骨伤科,令其享誉省内外。

1978年,王勇考入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医疗系。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那时的骨伤科在“四大金刚”的发展下已名播四方。

在这里,王勇与张氏正骨结缘,参与并见证着湖南中医骨伤的探索与发展。在孙达武教授的指导下,王勇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和中医辨证论治疗骨伤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西结合治疗骨关节退行性变、人工关节置换,为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骨髓炎及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2010年,王勇成为卫生部“全国名老中医”孙达武的第三批学术经验继承人,也因此正式成为了“张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

1982年4月,卫生部在衡阳市召开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方针,史称“衡阳会议”。此后的10年,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许多中医院逐步取消了西医手术室,坚守中医特色疗法。

“那10年,我们医院依靠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外敷等传统中医疗法,让骨折患者做到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患者络绎不绝到医院来,走廊都住满了病人。”王勇回忆,那段时间,随着中医手法在实践中不断成熟,自己也深刻体会到传统医学的魅力和百姓对中医的认可。、

中西医结合开创性治疗

随着时间推移,王勇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医传统手法并非能解决所有问题。随着现代社会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复合损伤、多发性骨折等重症急症的救治成为摆在中医骨伤科面前的紧迫课题。以中为主、中西结合成为破题的必选项。

1992年,在大环境和政策影响下,医院开始“两条腿走路”,逐步开展必要的手术和西医治疗。王勇等人被派至西医院进修学习,这也推动了医院手术治疗技术的提升。

学成归来后,王勇在医院开展了多项开创性的治疗方法:率先在医院开展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开展第一例髋关节全髋置换手术,首创空心钉减压加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筛状夹板外固定配合电针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等方法。

在诊疗过程中,王勇始终坚持以中为主、中西并治,能用中医解决的病症就不开刀。王勇说:“中医西医各有长处,谁的办法对患者最有利就用谁的。比如关节内骨折、脊椎压缩骨折,西医手术更有优势;而对于四肢闭合性骨折、慢病治疗,中医手法创伤小、痛苦少。所以中西医结合才是最好的。”

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也始终贯穿王勇的临床实践中,他举例说,骨折手法复位不稳定时,可在透视下手法复位,打钢针,切个小口固定,既避免开大刀又保证稳定,这就是中西结合的微创手术应用。

在职业生涯中,有许多让王勇印象深刻的病例。其中,来自宁乡流沙河镇的一位50多岁的骨关节炎患者让他印象颇深。患者左边膝关节不能伸直,被某医院建议换人工关节,但是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患者不愿手术,于是辗转找到了王勇。

“通过经验方内服,患者坚持服用3个月,基本恢复了正常的劳动和生活,患者也非常感激。有一次,一下子来了五六个流沙河镇的患者,一问才知道是那位患者介绍来的。”王勇感慨,中医用得好,见到疗效,老百姓是真欢迎。

如今,随着国家对中医的重视,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中医骨伤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王勇希望有更多人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同时政府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重视。他相信,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中医骨伤科会走得更稳更远,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在守正中开拓创新

“以筋束骨,以骨张筋,筋骨并重,内合肝肾。”作为张氏正骨传承人,王勇始终铭记流派的思想内涵。

在王勇的诊室,悬挂着前辈张紫赓的一段话:“跌打损伤气血主,三期分治破和补;初期用药宜表散,伤及全身把证辨。”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活血同时要补气,才能推动血液运行。”王勇以此为基础,在传承中坚持创新,针对伤后肿胀、血栓问题,他摸索出以黄芪、桂枝、芍药等组方而成的“消栓饮”。他解释:“这个方子利水消肿、行气止痛,一般三五天就能让肿胀消退,还减少了手术后血栓的几率,算是对张氏正骨理论的发展。”

在众多的中医治疗手法中,夹板固定法是王勇认为最应好好传承发展的。“夹板固定法是用前后左右4块夹板,通过带子捆扎,利用肢体张力和夹板挤压力固定骨折处,同时添加压垫精准挤压骨折断端,以纠正手法整夏后的残余移位,使骨折断端更好对合。在此基础上做到每日调整扎带松紧度。”在王勇看来,比起石膏,夹板固定法的优势很明显,石膏挤压力不够精准,消肿后容易留有空隙,束缚力不足,而夹板适用范围能覆盖95%以上的闭合骨折情况。如今,夹板固定法通过技术改进还能拐弯,塑形效果更好。

谈及夹板固定法的传承,王勇坦言还存在诸多困难,目前只有中医院用夹板,西医院不用。中医要传承发展,需要得到更多人认可,不能简单地分中医西医。

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创新,王勇有着深刻理解:“传承和创新相辅相成,得先理解老祖宗的东西,再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和理论进行创新。张仲景的方剂刚出来也不是经典方,是经过历史沉淀而成经典。现在要敢于创新,经验方只要疗效好、经得起考验,以后也可能成为经典方。要有学习古人的谦虚,更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气和自信,医学没有天花板。”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

关闭

相关新闻

学校微博

最新图文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