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抗战老兵姜东海:救人与救国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26日文:   来源 : 光明网

2015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近日,记者访问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离休干部、86岁的抗战老兵姜东海,听他讲述烽火硝烟的故事,听他畅谈与国医国药的历久情缘。在娓娓的老调子里,在淡黄的旧时光里,在温暖的中国梦、中医梦里,展望国家、国医簇新的未来。

义有所担,戎马生涯赴国难

重伤三次,拄拐三年,头上、腿上残留四块弹片……对于86岁的姜东海而言,这些都是军人的烙印,岁月赐予一个老兵的勋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祖国的历史和人生的历程在他的记忆中融合。

1929年,姜东海出生在山东省平原县,也是中国地道战、地雷战开展得最轰轰烈烈的红色之地。他聪颖机灵,5岁念私塾熟读四书。1937年,日寇侵华,鬼子烧杀抢掠的“三光”暴行,乡亲们“跑鬼子”的惊慌失措,自己被鬼子毒打的经历,一切都让小东海心里充满了愤懑。12岁的姜东海还曾和成百上千的乡亲们一起被抓去修马路。寒冷彻骨的晚上睡在沙地上,大家互相搂抱着取暖。国难当头,姜东海13岁就成为当地游击队地下通讯网的队员,送“鸡毛信”、侦察日军据点等,工作出色。1945年,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15岁的姜东海不顾母亲的眼泪和家人的苦劝,跑去参加八路军,成为渤海军区二分区的一员。家里穷营养不够,年纪小个子小,比步枪还矮一公分。政委不要他,说回家长大了再来。他就哭,最后还是读私塾的底子救了他。政委收了他,让他参加了军区的卫校。“那时候,我们参军的信念就是为了不再受压迫,不再受剥削,不当亡国奴。怕死吗?不怕!怕死不当八路,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今天的姜东海面对记者,仍旧充满激情。

卫校的老师都是当时从北京协和医院志愿过来服务的有志青年,姜东海在小孩班,班上几十个同学,年纪从11岁到17岁,都非常努力,没有电,孩子们晚上就着一盏煤油灯围坐学习,清早映着雪光读书,一年全天候的学习下来,包括生理解剖、西药等在内的十几门西医课程都满满当当,也为姜东海日后的行医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6年7月1日,姜东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他始终坚守解放战争最前线,边作战边行医。当时所在军区的特务二团,教导员采用针刺“鸠尾”穴再配以药物急救食物中毒患者,临危授予他针灸手法,为他打开中医大门。战争期间,医疗条件简陋,缺医少药,治疗困难,他忧心如焚,手捧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等的中医著作自我摸索,遍访名师,白天行军作战,晚上苦练扎针,不断积累和实践,苦学对外界条件依赖最少的中医技能。1948年,19岁的姜东海成为渤海军区72团军医,擅开刀,内外兼治,并开设了卫生培训班,为上万军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期间,历经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大小战役,漫天硝烟烽火中,在战场冲锋陷阵,在手术台救死扶伤,并于1951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朝联合司令部卫生所中方所长。

1953年,全国内卫部队在北京举行运动会,姜东海任急救中心主任,负责指挥所有参与现场抢救工作的医务人员,为这场人数达百余万的大型运动会提供了优质保障。

此后,姜东海仍跟着部队全国奔波,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承受了被打倒、撤销党内职务等命运,仍坚持治病救人。1978年,49岁的姜东海从长沙独立师转业到当时的湖南中医学院(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任医教科长,结束了长达33年的部队戎马生涯,并于1983年调至湖南中医学院任卫生科科长。

老有所为,丹心仁术乐悬壶

百度词条如此解释重症肌无力: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患病率为77~150/100万,年发病率为4~11/100万。发病原因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遗传性,第二类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由轻到重有眼皮下垂、视力模糊、表情淡漠、构音困难,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颈软、抬头困难、瘫痪等。

1963年,姜东海在湖南省武警部队三六六医院任主任军医期间,有三位年轻战士患了重症肌无力,其时这一病症尚属罕见,错诊、误诊情况严重,相对落后的医疗技术更使其治愈成为难题。虽然都开了刀,最长的也只熬了一年多时间就去世了。姜东海深感痛心,开始潜心钻研、重点攻坚以重症肌无力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力于中医针灸、汤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研究,几十年坚持不懈,渐渐形成了独到治疗方法与体系。他自制的健肌片,也成为国家专利。多年来,经他之手,多名深受病痛之苦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寻回了生命福泽。

3岁多的崔姓小女孩,发病后被湘雅医院判了死刑,父母流着泪找到姜东海。经过扎针、中药等系列治疗,再未复发,如今已五十多岁并移民美国。12岁的刘淞,全身型的重症患者,经一年多治疗,18岁考上北航,今天已是一名英姿飒爽的机长。一钱姓作家、雕塑家,身患周围性神经炎致瘫,姜东海为其治疗八个多月,“恢复得像牛一样”,并亲自为恩人铸了一尊铜像以表感激;北京某领导罹患眼肌型肌无力,远赴美、英等国治疗效果均不满意,经姜东海治疗一月多,疗效明显,惊叹之余一度延请姜东海去北京……

名声大了,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这一病症发病快,治疗周期长,为了更便捷、及时地给病人提供治疗,2003年,已74岁高龄的姜东海一咬牙,在雨花区开了个小诊所,他自己既当大夫,又当总管,虽然有家人、工作人员帮忙,还是忙得团团转。诊所很小,作用却大,情意更浓。招收的医生、药剂师、财务等工作人员,优先考虑需要帮助解决就业的人群;对于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悉心施诊外,尽量优惠费用;七八十岁的姜老,经常亲自跑去排队交税,因为“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这里成了全国各地的重症肌无力及相关疾病患者的求福之地。十余年来,姜东海怀抱宅心,施展仁术,让成千上万被病灾折磨得痛不欲生,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的患者,寻回了健康,让这些哭着来的人,带着对生活重燃的信心,笑着离开。

于姜东海,黄口年少学医治人也好,耄耋高龄悬壶济世也好,都因为救人如救火,救人如救国,伸援手于危难之际,发仁心于亟需之时,毅然奔赴,救亡图存,以己之鼎力,求圆满结局。

姜东海是“模范共产党员”,并一度被推举为大学离休干部支部书记,积极配合离退休处,开展走访、帮扶、组织活动等工作,为老同志们做好服务。

老有所为的背后,是大学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姜东海1988年离休后,大学和医院一直请其作为重要专家坐诊;病人多后,大学在老校区门口专门为其建房开展专科门诊;诊所开张后,校领导每年会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走访慰问,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健有所养,清心寡欲好人生

这是一位怎样的86岁老人:面色红润,皮肤莹泽,思维清晰,耳聪目明,口齿娓娓,能走能跑,一上午可接诊几十位病人,外出十几个小时的飞机精神奕奕,洗个澡倒头就睡毫无时差困扰……

姜东海一直认为,比起他治疗重症肌无力等疑难杂症的医术,他的养生经更值得推广。

生活规律是前提。三餐定时、定量,作息保时、保质,几十年基本雷打不动。早餐七点半,中餐十二点,晚餐六点,馄饨、饺子、馒头、面条、稀饭……以清淡温软的面食为主,花样多多,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既保证营养又不增加负担。晚上十一点半到早上六点半睡足七小时,中午一点到两点半午休,每天必得保证八小时睡眠。

姜东海是中药抗衰老神奇功效的例证。60岁起,他根据多年研究,以女贞子、旱莲草、茯苓、灵芝等中药材打粉,制成蜜丸,每日三丸,并根据服用效果不断改进,多年不辍,对皮肤、头发、精力等都起到了极大补益作用。

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是姜东海生命保鲜的驱动力。他爱读书,每年制定读书计划,医药、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无书不读,从粗读到精读到批注,“把书读熟,读透”;看电视爱看财经类节目;喜好带着一大家子出门旅游,览尽祖国大好河山;六十多岁开始炒股,坚持至今,属年纪大且无甚败绩的成功股民。“有一个走遍世界的身体,有一颗看遍世界的心”,是他年轻而鲜活的生活愿望。

清心寡欲,心态平和,是姜东海养生的核心。多年来,坚持不谋私权,不贪小利,靠本事吃饭,为百姓服务,为病患解疾苦,姜东海自觉心里干净、宁和,一辈子活得痛快、舒畅。这也导致他睡眠极好,八十多岁的老人,一沾枕头就酣眠,令身边人羡慕嫉妒。

中医传承为重。在父亲的影响和引导下,姜东海三个女儿从小就学会了扎针、包扎、急救等手法,长大后都进入了医疗系统或者能看病行医,后来更是跟着父亲系统学习重症肌无力等疑难杂症的诊治,交叉在诊所帮忙施诊看病。家学渊源,有两个外孙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医药专业。与其他家庭话家常不同,姜东海一大家子常聚在一起聊中医中药,聊工作中遇见的疑难案例,氛围热烈似小型会诊——这是一个幸福而典型的“中医之家”。(光明网记者 唐天 通讯员银洁)返回光明网首页

链接:http://politics.gmw.cn/2015-06/23/content_16062860.htm

关闭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