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院校+师承” 让“中”味更浓“医”效更好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熊辉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基础与关键。今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院校教育是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能够满足大规模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一直以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坚持“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的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针对中医教育面临的问题,结合“健康中国”战略下新形势、新环境对中医药人才的新要求,学校从2009年开始对师承与院校教育各自优势进行综合提炼,探索“院校+师承”教育融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符合中医优才成长规律、胜任当代临床从业要求的目标,聚焦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中医专业为依托,以中医专业在校学生和教师为培养对象,对育人理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研究。
聚焦院校教育培养特色不足的问题,开创“临床现场教学”模式。创新核心育人理念,以国医大师熊继柏提出的“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为核心理念,根据其50年教育教学经验及近70年临床经验,首创“中医临床现场教学”范式:将患者请进教室现场诊疗,把中医临床诊治搬上讲台,以讲学形式授课,现场诊治病症复杂的疑难病患,将医患沟通、诊察、思辨过程真实呈现;立足于临证实践,随问随答的引经据典、融贯医理,学生实现中医临床真实世界中沉浸式学习感知,感受中医活态传承的魅力;教师反复进行理论与实践互参,领悟经典与临床的通贯,使专业信念不断牢固,中医思维不断强化;在广泛推广“临床现场教学”过程中,弥补院校教育临床教学不足,促使专业学习达到“真信、真懂、真会”效果,提升临床能力,彰显中医特色与优势。临床现场教学开展8年以来,举办了83期,前49期的录音已整理成书,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聚焦师承教育规范规模缺乏的问题,制定“五维双才”培养方案。以“师承与院校教育融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毕业考核体系改革”“拔尖人才培养”“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等选题作为教研改革实践项目,构建起维德、维道、维理、维术、维效“五维育人”和学生+教师“双才交互”(师生共育、学在现场、诊在现场、练在现场、考在现场、师生互促)的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的各阶段融入“临床现场教学”,中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中医临床诊疗能力为标准,使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充分融入到院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探索、研究与积累,形成了临床现场教学模式、基于应用技能的拔尖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国医大师熊继柏经验之中医临床技能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名医名师大讲堂课程体系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路径,逐步形成有体系、有标准、有规范,中医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提升师资力量,促进教师教学相长、理念强化,推动中医“师承+院校”培养模式规范化、普及化,推动培养体系传承、推广与应用。首创“中医拔尖人才班”,探索中医优才培养机制;以“临床现场教学”为范式,首创“虚拟仿真实验室”国家级金课,构建临床教学标准与临床能力考核标准;首创“名医名师大讲堂”,发挥名医名师优势师资,深度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水平;有效解决中医药人才临床能力退化、师承教育“名师难觅”的困局。
为回应社会对不同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学校同时还开展了中医药人才“分层培养”的改革实践:在拔尖层次的人才培养中,采用长学制精英教育模式,为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博学、专精的卓越型中医药人才。在应用层次的人才培养中,采用医教协同的教育模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在基层定单定向人才培养中,采用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为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型中医药人才。在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创新的教育理念,推行改革的教研成果,培育出了一大批“认同中医文化、领悟中医理论、掌握中医技能、热爱中医药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并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
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时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结合中医特色优势、着眼于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充分融合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精髓,培养出更多“中”味更浓、“医”效更好的中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