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行宽(右)悉心指导学生。

王行宽(右)为病人诊脉。

王行宽精心熬制中药汤剂。

耄耋之年的王行宽(右)至今仍坚持每周出5天门诊。
王行宽,首届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医德标兵,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终身教授。
1939年,王行宽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9年,他考取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崇尚仲景之学,刻苦钻研,得到当时名扬全国的中医大家,如吴考槃先生、孟澍江先生、周仲瑛先生等人亲炙;课余刻苦研读以叶天士为代表的吴中医家著作、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家著作及新安医学巨著《古今医统大全》,学业优秀。1965年毕业分配至原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有幸吸取湖湘名师之经验,尤其受“湖湘五老”之谭日强先生、夏度衡先生及湖湘名家谭礼初先生等垂青,刻苦钻研内科疑难疾病与危急重症的中医药诊治。
从长江口的大运河畔到洞庭水的湘江之滨的缘分,一牵就是半个世纪,至今仍在延续。56年来,王行宽一直从事一线医疗、教学及科研业务。数十年来,他坚持全年出满勤,如今虽年逾八旬,仍每周5天出专家门诊,年门诊量9000余人次,可谓名噪潇湘乃至全国,是一位深受广大患者敬重的中医大家。
广览医书,博采众长,著书立说为传承
从医62年,现今82岁高龄的王行宽,仍坚持工作。他耕耘杏林56载,遵循“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的总则,处处以病家为重,时时为患者着想,把济世活人之术作为积德行善之业。
接触过王行宽的人,都会被他渊博深厚的中医功底所折服,被他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所吸引,被他儒雅温和的学者风范所感动。他融古训和新知于一体,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与临证特色。如今虽已届耄耋,仍双眼有神,动作敏捷,思维活跃,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活人无数。他常说:“医者,应该博采众长。”他喜欢购医书、阅医书,写读书笔记,无论是哪位医家的书籍,都会拿来翻阅。他的黑色手提包里,可以没有一分钱,但肯定有医书和读书笔记本。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众多医家的学说摘录和他的经验总结。王行宽很多的独到专论和治医之道,每常见载于省内外的刊物,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讲。王行宽领导传承团队围绕其学术思想,先后发表相关论文130余篇,撰写专著9部;近3年获批科研项目25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研发出“心痛宁膏”“柴胡三参胶囊”“护心通络片”等12种院内制剂,惠及患者100余万人,充分体现其悬壶济世、耕读相伴、著书立说的杏林风范。
从肝论治,亲撰脉案,“慢郎中”出好效果
王行宽前后担任医院急诊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及大内科主任、业务副院长,擅长治疗心脑系、脾胃肝胆系疾病和危急疑难杂症。他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及生克乘侮关系,综合分析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创立并倡导“杂病治肝、多脏调燮、微观辨证、疏通督脉”的学术思想,尤其提倡“杂病治肝”;形成“师经方而不拘泥,学时方而善权变,总结经验,创制验方”的学术特色。
内科杂病每常与“心”并病,七情失调、五志过极是多种疾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又以“郁”“怒”为最常见,而“郁”“怒”又为肝木所主,故临证宜专以治肝或兼以治肝,擅用“疏肝”“平肝”“清肝”“养肝”“缓肝”五大治法。而肝气郁结为郁证之关键,故疏肝解郁法又为治肝通法,创制心痛灵组方、滋生青阳片、清肝宁肺汤、柴百连苏饮、百合安神汤等方药。治疗心系疾病时,他提倡肝心并治,遵《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训,认为治疗心疾勿忘补益心之气营,确定补益心营、疏肝解郁法为治疗心系疾病的大法。例如对胸痹心痛的治疗,他认为其发病部位在心络,倡导从肝治心、心肝并治,推崇清代陈士铎的“偏治法”“双治法”,擅用“心痛治肝”及“心肝并治”之法,潜心研制“心痛灵Ⅰ号”“心痛灵Ⅱ号”“心痛灵Ⅲ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颇佳。
王行宽是个“慢郎中”,接诊一位患者至少要花15分钟。有人戏言,如果医术精湛,立马可以开出处方。王教授却说:“仲景曾批评‘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行为,医者,应该对患者负责任,诊病寻求的是效果而不是效率”。
在王行宽的诊室,这位慈眉善目的“慢郎中”端坐如钟,和蔼可亲,他询问病情认真周详,一丝不苟;交代患者调养情志、饮食禁忌、煎服法和注意事项时,不厌其烦。每一次应诊,都遵循张仲景倡导的“病-脉-证-治”诊疗模式,亲自撰写脉案。他的脉案将中医精髓和文学技巧融会贯通,辨证论治思路缜密,清晰明了。
接诊之时,王行宽凝神贯注,询问、切脉、察舌之际,文笔构思已了然于胸;四诊甫讫,即奋笔疾书,妙语连珠。观其遣方用药,颇似调兵遣将,得心应手;察其思维活跃、敏锐,观点清晰彰然。医案内容衷中参西,风格迥异;辨治明确,构思巧妙。每一份脉案都是一篇限时的即兴佳作,通篇贯穿其鲜明的学术特色,记录详实,学生及患者均可洞悉其一二,为医者临证观摩之上好教材。他将中医传统脉案视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誓将终身传承并发扬之。《中国中医药报》于2012年连载“王行宽医案赏析”12期,颇受同道赞誉。
勤求古训,巧思用药,精辟医论广传颂
王行宽临床用药,注重辨证。他认为,疾病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犹若锁与钥匙,如辨证无讹,遣方选药精当,即钥匙与锁相配,轻轻一拨即开启,否则徒用蛮力,拨断钥匙也无济于事。故临证每遇疑难危急症时,王行宽或勤求古训,或自出机杼,皆能相机而变,构思巧妙,并简介其药物配伍之心得。
散补结合:诸痹汤中防风配黄芪,防风祛邪为主,黄芪扶正见长,两药相配,扶正祛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散中寓补,具有实卫以散风,祛风以固表之功。
辛开苦降:柴百连苏饮中紫苏叶配黄连,黄连味苦以苦降胃火上冲,紫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开通肺胃之气,“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两者相伍,以疏通气机,降逆和胃。
疏清同用:柴芩温胆汤中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性寒,轻清升散,长于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能疏肝解郁,开气分之结,解表和里且善升举阳气。黄芩味苦性寒, 善清肝胆气分之热,使半里之邪内撤,又可燥湿泻火解毒。两药同用,一升清阳,一降浊阴;一疏透和解,一清解而降,从而升不助热,降不郁遏,疏透中有清泄,相辅相成,调肝胆之枢机,理肝胆之阴阳,升阳达表,退热和解。
急中有缓:益肾泄毒汤大黄配生甘草,大黄苦寒,性急,清泄胃中结热,降胃中浊气上逆,力猛善行,荡涤肠胃浊气宿结,理胃中清浊升降。生甘草甘平,性缓,与大黄相伍,其作用有五:缓大黄之泻下;留大黄于胃以洁府;免苦寒伤中气;甘以缓之,助正而和中;调中又补以愈疾。两药配伍,甘草制大黄苦寒攻下之性,降逆止呕而不伤胃气,又助大黄泻火解毒,合用清泄胃热、降胃止呕。
王行宽创制的许多验方分别被《国家级名医秘验方》《方药传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等收录;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出版的《中华医药》收录,且被中央电视4台《中华医药》栏目向海外广播,扩大了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
仁心仁术,活人无数,医者济世挽沉疴
对于疑难杂病的诊治,王行宽独具见解,体现了极深的中医造诣,往往收获显著疗效。
2006年春天,一位46岁的男患者慕名前来就诊,该患者一旦发病就不停打嗝,没有片刻停歇,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西医诊断为膈肌痉挛,但这种情况已持续20多年,患者非常痛苦,四处求医却没有好转。一番望、闻、问、切后,王行宽只开了四味药“黄连5克、苏叶5克、吴茱萸3克、蔻仁5克”,即“加味连苏饮”,嘱患者开水泡服,把药汤当作茶饮一样,频频呷饮。5剂药后,患者复诊时笑容满面,诉陈年痼疾神奇消除。
有位76岁的男患者,是王行宽的铁杆“粉丝”,常年在其门诊就诊。2015年6月初,因肺癌和气胸入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第二天因呼吸衰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一周后效果不佳,无法脱离呼吸机,且感染多重耐药菌。主治医生和患者家属一起找到王行宽,王行宽仔细研究病历资料,确立治法方药。就这样坚持给患者鼻饲中药,配合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一系列的治疗,第35天时患者竟奇迹般地好转,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转回普通病房,拔管两周后病情好转回家。
王行宽始终坚持“花最少的钱为患者解决最大的病痛”。成百上千的顽症患者接受他的诊治后,都感觉如绝处逢生,真正体会到了中医大家的风范。他的诊室挂满锦旗牌匾,“医神”“德艺双馨”“现代华佗”“行善孚人望、宽宏德益彰”等赞誉体现了患者对他的敬爱之情。
倾囊相授,言传身教,桃李芬芳满天下
在中医教学实践中,王行宽特别重视向学生传授经得起临床考验的宝贵知识,无论讲哪一个专题,他都注重三个结合,即古代与现代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与他人结合。他认为学习中医需要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要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更需要悟性,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每日诊余,王行宽亲自撰写讲义,安排30分钟左右时间授课,或讲述当日接诊疑难危急病例,或讲述典型案例,或讲述疾病诊疗思路。授课时众多学子环绕着他,室内鸦雀无声,静听其讲授,课后提问者不断。王行宽逐一解答,不厌其烦,学子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王行宽连续担任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8名;指导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名、湖南省跨世纪中医人才7名、硕博士研究生31名、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员39名,实习进修规培学员不计其数。
基于王行宽提出的学术思想,传承人员进一步拓展思路,并培养新人,例如:陈新宇进一步提出“四时调阳”以指导内科杂病治疗,培养中医新人百余人;朱莹进一步提出“心肝胃同治”以指导胃肠疑难顽固性疾病治疗,培养硕博士、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等共73名;胡国恒进一步提出“从肾治脑,肾脑同治”原则以治疗中风等脑病科疑难杂症,培养硕博士、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等共133名,其中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硕博士共23名;范金茹进一步提出“崇中汇西,西为中用”的原则指导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及学生培养;刘建和进一步提出 “从少阳论治心病”以指导心系疾病诊疗;游柏稳进一步提出“调气机、守中宫”论治肺系疾病。李国菁博士2012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称号;戴小良博士荣获桂林市名中医称号;杨春华主任医师2002年至2014年曾以中医访问学者、中医师等身份在英国行医,因疗效卓著被当地媒体报道。王行宽及其传承人培养的学术继承人,遍布国内外,多已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其传承团队坚守初心,共同致力于中医药临床事业与学术的繁荣发展。
仁者爱人,互敬互重,相濡以沫伉俪情
王行宽有个遗憾,那就是他的女儿没有如他所愿学医。女儿时常埋怨:“爸爸工作太忙,经常加班加点。在我17岁前,大年三十爸爸总是值班,从不在家过。”王行宽只能笑着说:“我当时担任科主任,怎么好意思让其他医生值大年三十的班呢,别人也要与家人团圆啊。”夫人对王行宽却非常理解、支持,甚至感激。50多年前,王行宽的夫人因工作劳累而突发脑梗死,经积极抢救,保住了命,却落下终生肢体功能障碍。50年来,王行宽于繁重的医教之暇,主动承担所有家务,悉心照料夫人,传为美谈。
回顾王行宽从医之足迹,作为医者,他德艺双馨,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56年如一日,活人无数,名噪潇湘,誉满杏林;作为学者,他焚膏继晷,皓首穷经,笔耕不辍,挖掘新识,守正创新;作为师者,他殚精竭虑,教书育才,传道授业,有教无类以传薪火,终得桃李满天下;作为亲人,他端茶送水事必躬亲,煎药喂饭不厌其烦。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堪称楷模,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学人。从扬子江畔的青涩学子到湘江之滨的耄耋医者,王行宽以他的言行诠释了新时代的“大医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