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晚,由组织人事部精心组织的中医经典与临床系列讲座首场——彭坚教授主讲的“走中华文明复兴大道,做新时代的铁杆中医”讲座在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五百个座位容量的活动中心,被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训班全体学员及学校广大爱好中医的师生约八百人次挤得水泄不通,位置不够,听众们或站在拥挤的过道上,或坐在冰冷的地板上,熙熙攘攘,热闹“爆彭”。
讲座伊始,彭坚教授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医的高度评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并枚举了习近平主席重视中医的系列重要讲话与举措,指出,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医的春天终于到来。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彭坚教授谈医史,析案例,旁征博引,洋洋万言,回顾了“铁杆中医”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归纳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深远影响,剖析了中医与当代西医的同异、优劣,阐释了中医的科学方法和哲学智慧,并重点就如何发展、弘扬中医事业,提出了独到、有力的见解。
彭坚教授回顾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所提出的“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战略口号以及“铁杆中医“概念:“立足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之上暨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他们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熟练掌握辨证论治能运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医生;他们有科学的头脑有广博的知识能与二十一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优秀人才,乃铁杆中医也”,结合自身学医、教学、临床经历,对为何自称“铁杆中医”,做出坚定回答。彭坚教授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甘泉浇出中医灿烂之花,儒家、道家这一刚一柔两种哲学体系的对峙与交融,构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文化的主流精神,也浇灌出了中医这朵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具体而言,儒家思想在医学道德影响居多,而道家思想在养生保健方面作用较大。彭坚教授介绍了古代中西医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西两种医学的分道扬镳、中医与当代西医的区别、双方优势及不足,并就中西医结合进行了思考、探讨,指出,中医与当代西医在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观念、药物来源、文化背景、科学方法、哲学基础七个方面俱俱不同,是两种差异极大的医学体系。彭坚教授别开生面地阐释了《伤寒论》的信息方法及《黄帝内经》的模型方法,认为,中医大大超越了西方的经典哲学,接近信息文明时代所创造的系统科学,拥有足够优势,迎接20世纪后半页兴起的信息文明这一“第三次浪潮”的到来。
彭坚教授援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医药事业的多个重要论断,总结指出,中医有资格、有能力作为开路先锋,肩负起复兴中华文明这一崇高历史使命。当前任重道远,形势紧迫,必须重整旗鼓,振奋精神,要尽快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的铁杆中医队伍;要让中外老百姓听懂中医的语言;要找到中西医共通的临床语境;要打造高品质的中药材和中成药;要鼓励中医跨学界融合、高科技创新。
彭坚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40余年,擅用经方、古方、家传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用药简便验廉,深受患者欢迎,曾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才班”主讲嘉宾,著有《我是铁杆中医》及增订本等著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