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1934年到2025年,我校建校办学九十多载,下设了15个本科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中医药科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湘杏学院(独立学院)、15所附属医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27所教学医院,一个个学院宛若一位位在杏林中成长的“师者”,以中医药为内核,肩负着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神圣使命。

外国语学院作为学校最“年轻”的学院,已运行两年有余,在4月1日,学院成立三周年来临之际,收获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典礼——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学院。该中心由湖南省委外事办批准设置,集中医药文化翻译、传播研究等于一体,致力建设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翻译研究中心、国际传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决策咨询中心。
“无论是外国语学院的成立,还是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落地,都是学校积极对接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时代之需,“医”心“医”意,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以守中医药传承之正、创中医药出海之新为己任,对外开放、勇立潮头、奋斗不息”学校党委书记戴爱国坚定阐释着“中医药出海之路”上的湖中大作为。
育人课程体系“向医”而建
如何向外宾介绍中医药产业及企业的发展?在商务谈判、景点观光、参加展会中,如何与国际友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外国语学院正在运营的医药特色国际商务交流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有超过100个VR全景场景,让学生在全真模拟中,真切掌握到国际商务礼仪与商务交流技能。

“通过VR场景实训,我们可以完成从商务接待到商务谈判等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情景对话,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让我们真正学会了用外语讲好中医药故事的本领”2023级商务英语班学生何琪欢赞叹着仿真实训给课堂带来的新体验、新收获。
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始于1997年获批的中医学医学英语方向(1998-2000级为5年制,2001-2006级为7年制),是国内中医药院校最早开办的英语专业。
早在2022年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始修订时,涉医药类课程共计27个学分,现在已增至32个学分,从偏重英语教育转向突显中医药特色。2023年开始招生的商务英语专业,其基础选修课模块中的涉医药类课程学分占比也达到同等规模。

立项校级智慧课程《中医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出版《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文化智商:跨文化医疗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外科学》(外国语学院主译)《马王堆医学文化英文版》(外国语学院主译)《中医防治感冒一百问英文版》(外国语学院主译)《中医药文化英语教程(上)》等著作、译作、教材20余部,开创了一个个“中医药+英语”的育人范式。
如今,该学院以“英语+中医药+数字化”为特色,突出服务中医药行业需求的办学方针,形成“英语+中医药”和“英语+中医药+商务”双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建成了中医药学、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和传播学等深度融合的跨学科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培养出了一批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向医”而构
一年一度的“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每年有来自1300多所院校的数十万名学生参加,无疑是“外语界”举世瞩目的一场盛会。其中,每年的湖南省级比赛中,参赛人数就达到了近5万人,每支学校代表队的学生中只有一名外语专业,学校获得了2023年团体一等奖和2024年团体二等奖以及学生个人省级奖20余项。

“参赛的都是个顶个的高手,多亏有老师们一直以来的悉心教导,我们才能淡然处之。从中提升了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还勉励我要继续加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解,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2022级口腔医学三班学生李丹丹抚摸着奖杯、目光坚定。
同学们自信征战国家级赛场的底气,得益于外国语学院竞赛中心的久久为功。每年9月,竞赛中心就从大一全校各专业新生中选拔和推荐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竞赛跟踪培养;经5月校级初赛,确定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的团队成员;线上培训,学生做题和指导老师评阅、讲解;线下培训,专家讲座、团队指导老师反复面授和面批……“以赛促学”,打造一支展现湖中大风采,尽显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青春力量。
无独有偶,“‘岐黄英译’APP”获评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一等奖/金奖,“导引术 健康路”“岐黄玄微”分获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用英语讲好湖南故事”短视频大赛一、二等奖……在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大型比赛中,总有我校摘金夺银的一个个高光时刻。


学院院长廖光蓉介绍道,以赛促学,是学院成立竞赛中心在2022年底成立时许下的初心,要有计划、分阶段推进竞赛培育工作,让学生们打开视野、快速成长。
学院书记程华初表示,我们以党建为引领,中心设有学科竞赛领导小组,我和院长廖光蓉作为主要负责人,各教研室主任、科室负责人、外语竞赛中心负责人作为成员齐齐上阵。
科学研究创新“向医”而立
学院主持承担“新时代中医药故事化国际叙事研究”“中医英译原则的嬗变与阐释”“中医药健康旅游海外宣传汉英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英美媒体中医药报道的话语分析研究”“基于深度翻译的《千金要方》治未病相关语料英译研究”“中国古代医家传记情景化叙事诗学研究”“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英文化翻译研究”“湖南省中医药国际化语言服务能力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等项目近30余项。
这一系列的科研项目,都是以英语为燃料,以“中医药”为舟,学校、学院为时代而歌、助力中华文明扬帆出海的生动实践。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年会”和“中医药语言文化翻译传播高端论坛”,围绕“外语+中医药”,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线上线下交流;湖南省外语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湖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落户学院……

一个个活跃着科学研究因子的活动、项目、平台,展示着学校、学院以守正创新之为、助中医药出海的担当与使命。
与此同时,学院也在加大力度促进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学生只要有科研想法,都可以找到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专属指导,围绕中医药特色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保送到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读研的谢立晶,本科期间,在老师指导下,就主持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基于自适应学习的中医药英语词汇系统构建”,“医学知识与英语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老师一对一指导做课题,给我提供了更多创新科研的思路,还有担任校太极队教练等经历,让推广中医药文化深入我的血脉,让科研更落地、更有力。”
对外开放合作“向医”而行
我校作为湖南省中医药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龙头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外开放合作如何发力?随着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落地生根,答案跃然纸上。

“中心的成立是贯彻国家推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精神的重要实践,对于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一定推进作用”中共湖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一级巡视员邱爱华对中心的建设寄予厚望。
“要打造成中医药文化领域的翻译研究中心、国际传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决策咨询中心,探索中医药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的创新模式和路径。”学校党委副书记汤文胜道出了中心在中医药国际传播场域上的奋进方向。
面向未来,中心将秉持开放创新理念,以学术为基,以全球为维,以人才为本。深化跨学科研究,以学术创新驱动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精准翻译与全球化表达;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与海外高校、医疗机构及文化平台共筑研究高地,赋能中医药文化世界影响力;锻造复合型人才,汇聚中外智库资源,培养贯通中医药精髓与跨文明对话的新时代翻译先锋。
回望过去,学校建校90多年以来,学院正式办学两年以来,一直在聚焦中医药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已经给中心建设、运行做足了准备、打好了基础。
学校拥有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以及一支拥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翻译研究与国际传播团队,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医学院拥有大批中医药文化研究与翻译传播学者,以及大量具有博士学位的留学归国人员。
同时,外国语学院下设的中医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以“语传岐黄”为理念,是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第十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省中医药国际人才培训班等大型活动,都有该中心师生进行笔译、陪同口译的奋斗身影。
对外开放办学,一个个走出象牙塔、面向世界的实践机会,也为学生升学就业打开了一扇窗。

2021级英语1班学生单丹,正在湖南西非医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她很感谢学校参与中非交流合作,让她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可以将英语专业能力与医疗健康领域相结合,学以致用,收获成长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目前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会议口译专业的陈阳表示,在湖中大的本科求学时光,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我在中医药翻译高峰论坛、湖南省中医药国际人才培训班等活动上担任志愿者,提升了专业素养,开阔了视野,也找到了自己终生奋斗方向,要让中国声音在世界会场里更响亮。

“一位位在杏林成长、走在自己人生主场的同学们,让我们更加坚定要牢记、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和根本任务”校长易刚强表示,我们全校上下要为创建多元校园文化贡献力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使湖中大成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
责编:闫丽颖
一审:闫丽颖
二审:彭莫凡
三审: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