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出海!让千年杏林“潮”向世界新答卷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4日文: 彭莫凡 周晓冰 摄影:彭芷晗 来源 : 宣传统战部 融媒体中心记者团

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林荫道上跳跃成斑驳的光点。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室里,一位中国学生刚放下课本,就被一群留学生热情地围住。“为什么针灸轻轻一扎就能止痛?”“药食同源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个个问题裹挟着各异的口音与语种,喷涌而出,那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像被春风吹亮的池水。就在那个普通的早晨,一个不普通的愿望在他心中生根: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医。

这颗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悄然生长。从课堂问答到团队协作,从校园项目到省级赛场,那个朴素的心愿最终绽放成一片杏林。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的“杏林逐梦”团队,不仅凭借《杏林逐梦》项目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南省赛金奖、国赛银奖,更于2025年9月注册成立长沙市橘井留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古老的中医药智慧,正以青春的姿势,向世界迈出坚定的步伐。

破局:从1708份问卷到青年桥梁模式

“最初只是想让外国同学更好地理解中医,没想到后来会走得这么远。”团队负责人回忆,2023年初担任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同伴辅导员时,国际学生们对中医文化的浓厚兴趣让他深受触动。那些关于经络穴位的追问,对药食同源的好奇,都让他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渴望——海外世界需要一扇了解中医药的窗口

然而,现有的传播方式显然力不从心。“要么是艰深的学术论文,要么是零散的短视频,缺乏系统又易懂的内容。”这份触动终于让他在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田雪飞、王萱老师的指导下,启动了“杏林逐梦”项目。

项目起步第一课,是发放问卷进行调研。1708份问卷精准锁定了中医药国际传播的三大瓶颈——渠道单一、内容碎片化;文化差异导致的传播浅层化;专业传播人才缺失造成的“空心化”。

“看着问卷上‘内容太难懂’‘不知道在哪里看靠谱的中医知识’这些反馈,我们意识到单向输出行不通。”团队在复盘时陷入了沉思。如何让深奥的理论变得亲切?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日常——那些中外同学为如何精准翻译一个术语而热烈讨论的场景,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灵感由此迸发:那些既了解本国文化,又亲身体验着中医魅力的国际学生,不正是打破这层隔阂的关键吗?与其纠结于语言的直译,不如直接邀请他们来做这个“文化的桥梁”。

于是,“国际青年桥梁传播”方案应运而生。线上,团队搭建“国际青年中医宣讲团”,系统整合优化内容;线下,设立“杏林逐梦小屋”实体空间,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双轨联动。而宣讲团的核心——国际青年们,既熟悉母国文化,又学习中医知识,成为连接中医药与世界的关键“桥梁”。

赋能:“双院协同”与个性化激发

在该团队里,这已是常见的景象:梧桐树下的石桌旁,中外学生围坐一圈,手里拿着写满中医术语的稿纸,有的蹙眉沉思,有的热烈讨论——“经络”究竟该译成“meridian”还是“channel”?不远处,创新创业学院的导师俯身在一旁,手指轻轻点着平板屏幕,耐心讲解着短视频运营的要点:“这个镜头可以再拉近,让艾灸的火光更清晰……”

而这正是“双院协同”机制下孕育的独特风景——专业学院的深厚学养与创新创业学院的现代理念,如阴阳般相互交融,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青春的舞台上焕发新生。

“创新创业学院帮我们实现多学科联动,国际教育学院则提供了跨文化对话的天然平台。”团队成员黄欣怡和赵静怡表示,这种协同让他们在推进项目时能快速获取专业指导,同时确保内容能精准契合海外受众需求。

平台已建,剩下的是团队齐心协力。针对国际成员,团队采用“培训筛选+个性化赋能”的两步策略。在中医宣讲团培训中,通过案例研讨、模拟传播等方式,观察成员的理解深度、表达能力和兴趣方向。比如来自伊拉克的贾斯德在镜头前的表现力特别强。团队便支持他用母语制作短视频,结合伊拉克民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设计内容。现在,他制作的阿拉伯语中医科普视频,已成为当地民众认识中医药的重要渠道。

同样,马来西亚的和承嬑则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在团队协助下,她联动吉隆坡中医学院,针对东南亚常见健康问题开展义诊,编译的本土化手册广受欢迎。“没想到我能成为中医走向家乡的推动者,”她笑着说,“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毫无疑问,这种“先识长板、再搭舞台”的模式,让国际成员能自然结合自身优势与母国文化背景,让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感染力。

深耕:从文化认同到市场突破

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推进“银黄清肺胶囊”进入巴基斯坦时,团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当地民众因不了解中医药文化,对中成药充满疑虑。

“甚至出现‘因看不懂草本配方说明而抵触尝试’的情况,这比物流、合规等显性问题更难突破。”团队回忆那段艰难时光时坦言:“看到产品因为文化隔阂被冷落,比遇到任何技术难题都让人难过。”

关键时刻,巴基斯坦籍成员丹尼尔的行动化解了困境。这位细心的青年没有急于推销产品,而是先从文化传播入手。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本土化视角解释中医理论,用中巴民众熟悉的健康案例阐释中成药优势;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产品海外临床试验的本地化沟通,用母语向当地机构和民众拆解数据,消除信息差。最终,产品顺利进入巴基斯坦,而他的事迹也被中巴30余家媒体报道。这既是他的成功,也是对团队成果的认可,更是中医药无限潜力的深刻证明。

如今,产品已成功进入巴基斯坦市场,而这段经历也让团队确立了“文化先行、产品跟进”的核心策略。

致远:从公益初心到可持续未来

从公益项目到成立“橘井留湘”公司,这个转变背后是团队对可持续发展的深思。“我们热爱中医药文化,但要让这份热爱持久发光,需要更稳固的支撑。”恰逢湖南省推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加上学校的孵化助力,“东风”吹起,他们的梦想有了更坚实的落脚点。

这不禁回忆起团队荣获国家级银奖的夜晚,成员们没有沉醉在掌声中,而是在讨论下一个目标:打造“中医药国际化传播的可持续赋能平台”。他们计划建立标准化的培训体系,让更多国家的青年能够获得系统支持;同时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融入当地的公共卫生体系。

“我们希望的,不仅是让中医药‘走出去’,更是要‘扎下根’。”展望未来,团队成员眼中闪着光,“让中医药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解决健康问题的‘实用选择’,这是我们的新征程。”

暮色中的校园,“杏林逐梦小屋”依然亮着灯。里面,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仍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灯光温暖,未来光明,这些年轻的“逐梦人”,正用他们的智慧与热情,在中医药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座“无形”却又“有形”的桥梁。


关闭

相关新闻

学校微博

最新图文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